近年來,吳堡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統籌部署,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體推進,不斷拓寬文化惠民思路,培育文化發展業態,提高文明創建水平,凝聚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在保護傳承上下功夫 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固根本
充分挖掘吳堡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窯洞院落、黃河文化、橫溝溫泉等資源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底蘊,把文化旅游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產業,著力打造“一文一武”“一河一泉”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以農文旅融合促聯農帶農,柳青文化園盤活利用寺溝村閑置廢舊窯洞176孔,租金及征地款合計162萬元,帶動群眾務工150多人,促進群眾增收310多萬元,目前提供就業崗位17個,直播助農和研學游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11.6萬元。據統計,全縣共盤活518孔廢舊窯洞,建成幸福院、村史館等,不僅保住了古老的窯洞建筑,為農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推動發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而且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更守住了鄉村記憶、留住了美麗鄉愁。
在培育轉化上下功夫 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促增收
把鄉村文化衍生的農業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以“一軸兩環”“一青二白”為產業發展引擎,大力發展吳堡青梨、吳堡蠶桑和吳堡非遺手工掛面。投資1.4億元建成非遺文化產業園,打造們吳堡區域公共品牌,組織拍攝掛面電影紀錄片歌曲,打造五味和諧調料品牌,延長掛面生產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去年全縣掛面總產量突破6000噸,產值達8585萬元。
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 培育鄉村文化品牌育新風
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加大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傳力度,打造學習金句、吳愛學習、吳語宣等品牌,組織創作陜北說書、陜北民歌、普通話和吳堡話雙語廣播、快板、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讓黨的聲音飛進千家萬戶。加強鄉村文化隊伍建設,將老干部、老教師、老藝人納入人才庫,把有一定文化體育技能的村民分門別類組建起來,讓文體骨干掌握文體技能,發揮傳、幫、帶作用,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文化體育隊伍。
扎實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組織創作的《永遠跟定共產黨》在各大平臺點擊瀏覽量突破1000萬,《吳堡移風易俗歌》突破1600萬。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站、幸福院資源,打造集宣傳教育、讀書閱讀、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于一體的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全覆蓋。
(責任編輯:宋小艷)